前前前景回顾
盛世用石斛。去年十月,我们开了特辑,连载八期捋清了霍山石斛与五大朝代的那些事儿,古代篇完结。
原本接档的近现代篇对于中国人而言,百感交集。从鸦片战争爆发开始,每一页都被附上“红与黑”的滤镜,充斥着战火与动荡、压迫与反抗。
终于,我们赶在核心产品《百年传承》上新季,续写《千年本草》,讲述那个年代名声大噪的霍斛枫斗。算作番外,也作真正的告别。
千年本草 见证盛世 | 番外
当时间的齿轮转到18世纪,霍山石斛已经与华夏文明纠缠了一千多年,随着朝代的更迭,兴盛、转折、低谷、又重振。逆境生长的中华仙草啊,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,在后来一段不太顺遂的时局里混出一个响当当的名号,枫斗。
枫斗是石斛的加工品,至少已有250年历史。1765年,清代赵学敏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一书中写道,“霍石斛出江南霍山,形似钗斛细小,色黄而形曲不直,有成毬者,彼土人以代茶茗。”可见当时石斛有“形曲不直”的自然干燥品,也有“成毬者”的人工加工品,而后者正是“有实无名”的枫斗。
说到这里,不得不追溯到更久以前。明末清初,茶叶“炒青法”盛行,六安霍山与江浙一带的茶农尝试将鲜石斛炒制出类似耳环状的干品。在炒制的过程中,石斛去除了鲜品的草气,又凝固了其中的膏脂,香气优雅,经久耐泡,在江南北一带颇为吸粉。
老上海蜡像中药铺 挂牌“枫斗泡茶”
有了加工的源头,寻根究底的学者们更想找到名称的出处。他们把目光从本草文献投向不可估量的民间,惊喜地发现1842年杨记药号的《诸药出处》中第一次出现了“枫斗”的“斗”。藿斗、川斗、金斗、木斗、茶斗……联系道光年间其它几处痕迹推测,可能当时很多药行都将石斛称为“斗”。
从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到《诸药出处》,77年的光景里,枫斗一直在民间流传着。后来上海商埠发展,传媒兴起,报刊问世,“枫斗”一词刊登在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的《申报》上,被广而告之。
《申报》1912.1.13首现
中国第一家专业拍卖行 拍卖“枫斗两包”
单从《申报》一脉回看,1912年,“枫斗”正名;1926年,尤其是1932年以后,枫斗、白毛枫斗、绿毛枫斗、绿毛老枫斗、藿山枫斗等等说法多有出现,越来越多人知道它的名字与作用。
就这样,名气高了,影响大了。1933年,“枫斗”一词终于扶正,出现在上海出版的《药性字典》一书中“霍山石斛”条目下,它的产地、性味、主治、用量都有了官宣的依据。
《申报》1938.10.23 北平药局价格公告
绿毛老枫斗60元/两,是冬虫夏草的27倍
而上海作为当时枫斗的主要加工地之一,更是深谙“天然复方滋补品”在动荡局势下的价值。童涵春堂、叶天德等等赫赫有名的大药号,不约而同地将它与野山人参、鹿茸、冬虫夏草等参茸细料放在头牌,公示价格,经销出去。
枫斗从此走出上海,风靡中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