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老字号

ABOUT

TIME-HONORED BRAND

斛生记 始于1889

清,同治四年(公元1865年),陈有辅生于安徽六安。家中世代药农,从小学习祖传的采斛、选斛、制斛工艺,因敏而好学,经年研习,掌握了陈氏家族独特的中草药加工技法,尤其擅长霍山石斛加工技艺。16岁时,随药商一同到湖北老汉口药帮巷谋生,光绪十五年(公元1889年),创“陈记斛生堂药号”。之后数年,陈氏后人回归故里,将“药号”更名为“陈氏斛生记”,为上海、杭州等地参茸药号供应石斛与大别山其它中药材。

 

二十一世纪初,陈氏第五代传人陈乃栓将“陈记斛生堂药号”更名为“斛生记”,联合志同道合之士以品牌之力发扬制斛技艺,推广霍山石斛。在新时代的轴承里,在大健康的浪潮下,斛生记的方向越来越明朗——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滋补品,用中国人的方式滋养中国人。

1889年

陈记斛生堂药号

1938年

陈氏斛生记

2010年

斛生记

非遗技艺 百年传承

南北朝梁代陶弘景著书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载,“石斛,生石上,色如金,形似蚱蜢髀者为佳。”陈氏世代研习选斛制斛技艺,以此为准,取茎秆饱满、色泽油亮、生长完整的鲜霍山石斛,经去、舍、离、辨、锁、见、涤、摄等二十二道工序,制成一端粗壮一端细实的干品,名曰“蚱蜢腿”。“蚱蜢腿”作为百年斛生记的见证,已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图片名称

锁(杀青)

把分拣后的霍山石斛放在土灶上的铁锅内,由经验老道的制斛师判断火候,揉捻翻炒。

摄(摊晾)

在最适合晾晒的时间段,把洗净的石斛装入霍山毛竹编制的管箩中,置于阴凉避光通风处。

图片名称
图片名称

起霄(软化)

备霍山毛竹蒸笼,将火盆架、铜火盆、蒸笼依次架好,点燃盆中棣木火炭。待温度到位,水汽上涌,霍山石斛渐变软韧。

抱金(绕条)

制斛师将石斛首部压于签身,用2根龙须绑好,再把斛身缠绕在铁签上,至尾部,用龙须捆扎。根根石斛循环往复直至签尽。

图片名称
图片名称

入势(烘焙)

在筑好的土灶上依次放置铜制火盆、竹等、扁平管箩,将缠绕好石斛的铁签摆放在管箩上,点燃棣木火炭,进行烘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