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品】3类9级,说传承却玩起了数字游戏
千年一斛,一斛千年。
论资历,霍山石斛在2000多年前就为人知晓;论实力,它与天山雪莲、三两重人参、百二十年首乌等名贵药材齐名。口口相传的故事,陈旧泛黄的古籍,给这味“千年仙草”平添几分神秘,让人总想再往里探一探。
石斛之载始于汉
东汉时期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一句“石斛补五脏虚劳羸瘦,强阴。久服厚肠胃,轻身延年”的证言,让隐于深山的霍山石斛走到世人的面前。
大唐盛世,霍山石斛入药,为皇室享用。唐太宗受胃疾侵扰多年,服用“药王”孙思邈开出的 “龟年饮”治愈;武则天服食六朝御医叶法善研制的养颜秘方50年之久,即使年过花甲,皮肤依旧白皙。
医家看重,帝王偏宠,一时间霍山石斛风头无二。据唐朝《通典》记载,大别山石斛年进贡量高达三百余斤。
从唐朝来到清朝,霍山石斛迎来又一次鼎盛时期。在帝王家,它是乾隆帝独爱的“养生汤”;在典籍里,它是年希尧的“长生丹”;在药材中,它是无数医者大拿推崇备至的甘润良药。
纵观几千年,石斛紧紧缠绕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,成为中医药史上难能可贵的滋补上品。
石斛之制重在传
盛名如斯,必须要有盛大的“出生礼”才能匹配。
明代以前,石斛炮制采用“蒸制法”。明末清初,制茶工艺成熟,有人尝试用茶叶的“炒青法”制斛,发现炒出来的石斛香气更浓,经久耐泡。后来,霍山与江浙一带的茶农采摘新鲜石斛后,以茎条为原料,制成类似耳环状的干品。再后来,经过几百年的打磨,终于研制出一套工序,正是后来常说的十八道非遗技艺。
制斛重于传,精于承。受古法启发,几代斛生记人就地取材,取精去糟,打磨出一套更能纳藏石斛风味的独家选斛制斛工艺。
选斛,从采斛开始。每年冬季石斛养分到达顶峰,正是采摘的时候。鲜采的霍山石斛还带着山间寒气,便被送至斛生记的制斛间。分苗、剪根、去叶、分拣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,“火”功上场。
火功最考验匠工的触感。温度高了,鲜石斛的水分蒸发过快,容易流失营养;温度低了,难以炒出独特的香味。经验老道的师傅架起铁锅,燃起柴火,徒手往铁锅中那么一探,就能判断出石斛入锅的时机。
翻炒是一项力气活,要不断大幅度摆臂才能使锅中每一根石斛受热均匀,从表皮往内锁住营养。就这样持续翻炒30分钟,待叶鞘干燥慢慢张开,泛酸的胳膊才能得以暂时的喘息。
石斛出锅后,揉搓、定形、去皮、清洗,再次手工炒制,三轮去水烘焙,四番摊晾理形。终于一根根金壮壮的石斛“修成正果”。
石斛之名谓其形
取名,是一门学问,中国人把“人如其名、字如其意”视为其中的默契。斛生记人深谙此道,按照霍山石斛干品的形态,取名「龙头凤尾」、「蚱蜢腿」、「母芽寸金」。
基部如昂起的龙头,茎梢如翘起的凤尾,环环紧绕者,为「龙头凤尾」;一端肥壮一端细实,直条渐细,形如蚱蜢髀者,为「蚱蜢腿」;而「母芽寸金」,因选自霍山石斛植株中最早发芽的“母芽”而得名。此为三类。
这三类中,我们又划分了九个等级,以数字命名。每个数字代表每斤霍山石斛的根数。数字越小,代表每一根克数越重,品相越好。此为九级。
这种分级,是斛生记人经过多次实验对比、反复测量总结出的独家标准。随着今年霍山石斛全新系列「百年传承」上市,走进大众视野。
这一次重磅推出的「百年传承」礼盒,选用龙头凤尾4000、蚱蜢腿5000、母芽寸金12000作为排头兵。古雅庄正的礼盒,搭配三种形态性价比最高的三个等级。只要1000+,就能收到声名赫赫的霍山石斛。
最符合养生大势的健康礼,最体贴百姓需求的阶梯价,让送礼者进退有度,选择多元,让受礼者在四步拆礼仪式里,享受到“被尊重”。
千年本草,百年传承。希望每一个手捧「百年传承」的你,在打开盒盖之后,都能品读出霍山石斛走过的历史浮沉,经历的人文温暖。
这是它的过去,也是它的未来。